《古镇仓埠》
昔者仓埠,古称仓子埠,亦名骑龙镇,地处江汉之滨,倚长江而望荆楚,枕汉水而控巴蜀。山川形胜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商贾云集之所。今余有幸,游历其间,感其风物之盛,遂仿《滕王阁序》之体,作《古镇仓埠》以记之。
古镇仓埠,雄踞江汉,襟带两水,控扼四方。其地势也,北倚大别之巍峨,南临长江之浩荡;东接吴越之繁华,西通巴蜀之险峻。山川秀丽,水陆交汇,实为荆楚之咽喉,江汉之锁钥。昔人云:“得仓埠者得江汉,得江汉者得天下。”此言虽过,然亦可见其地之重也。
至若春和景明,万物复苏,仓埠之景,尤为动人。江畔杨柳依依,堤上桃花灼灼;渔舟唱晚,牧笛横吹。古镇街巷,青石板路蜿蜒曲折,两旁商铺林立,酒旗招展,茶香四溢。每逢集市,四方商贾云集,车马喧嚣,人声鼎沸,俨然一幅“清明上河图”之景象。
及至夏日,江水滔滔,汉水滚滚,仓埠之地,更显壮阔。江上帆影点点,舟楫往来如织;岸边芦苇丛生,鸥鹭翔集。古镇之内,古树参天,绿荫蔽日,凉风习习,暑气顿消。居民或坐于树下纳凉,或聚于茶馆听书,或行于江畔观潮,悠然自得,乐在其中。
秋日仓埠,天高气爽,金风送凉。江畔稻浪翻滚,田间瓜果飘香;古镇内外,丹桂飘香,菊花竞放。每逢中秋,古镇灯火通明,家家户户设宴赏月,孩童提灯嬉戏,老者把酒言欢,一派祥和之气,溢于言表。
至于寒冬,江汉之地,虽无北国冰雪之盛,然亦有凛冽之风,萧瑟之景。仓埠古镇,青砖黛瓦,古色古香,虽经风霜,犹显厚重。江畔渔火点点,岸边寒梅初绽;古镇之内,炉火熊熊,茶香袅袅,居民围炉夜话,共话桑麻,其乐融融。
仓埠之地,不仅风物秀美,更以名人辈出、民俗淳厚而闻名。昔有清末名臣徐源泉,生于斯,长于斯,其公馆旧居犹存,青砖黛瓦,雕梁画栋,古朴典雅,见证一代名臣之风范。公馆之内,庭院深深,花木扶疏,依稀可见当年之盛景。更有楚剧大师沈云陔,亦为仓埠之子,其艺术成就斐然,为楚剧之发展立下不朽功勋。今人游其故里,犹可感其艺术之魂,闻其戏曲之韵。
仓埠亦以文教昌盛著称。正源中学,乃古镇之文化瑰宝,百年学府,育才无数。校园之内,古木参天,书声琅琅,莘莘学子,孜孜以求,传承古镇之文脉,续写仓埠之辉煌。
至于民俗,仓埠尤以节庆活动为盛。每逢端午,江上龙舟竞渡,锣鼓喧天,万人空巷;中秋之夜,古镇灯火辉煌,家家户户设宴赏月,孩童提灯嬉戏,老者把酒言欢,一派祥和之气。更有正月十五元宵灯会,古镇街巷张灯结彩,舞龙舞狮,热闹非凡。此外,仓埠民间技艺亦独具特色,如剪纸、刺绣、竹编等,皆传承千年,至今犹存,为古镇增添无限文化魅力。
仓埠之美食,亦不可不提。仓埠油面,乃古镇一绝,其制作工艺精湛,口感细腻,香气扑鼻,食之令人回味无穷。每逢佳节,油面必为宴席之上品,宾客赞不绝口,视为仓埠之味觉符号。
嗟乎!仓埠古镇,历经千年风雨,犹存古韵;虽经战火洗礼,仍显繁华。其地也,山川壮丽,物产丰饶;其民也,勤劳智慧,淳朴善良。余游其间,感其风物之盛,叹其历史之久,遂作此文,以记其美,以传其名。
呜呼!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;古镇仓埠,千古流芳。愿后人览此文,知仓埠之美,感仓埠之盛,共护此古镇,永葆其风华。
仓埠,又称“骑龙镇”、“仓子埠”,也被誉为“千年粮仓”的称号。
汉武帝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,仓埠始名“骑龙镇”。
唐朝时期,因武湖漕运便利,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,更名为“仓子埠”。
清朝同治六年(1867年),筑起石城墙,仓埠始有城池。光绪七年(1881年),仓子埠改名“仓埠市”。
汉代:初为驿站,商贸萌芽。
明清:水运枢纽,粮棉集散地,形成“小汉口”繁荣。
1951年:黄冈县设仓埠镇,后划归新洲县。
现代:2015年撤镇设街成立仓埠街道,2022年成立湖北省级新区武汉长江新区,仓埠街道将紧紧围绕“四镇一城”的发展目标,即打造”周铺楚剧小镇、紫薇特色小镇、仓埠历史文化古镇、靠山生态小镇和富有仓埠特色的长江国际慢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cangbu.com/post/deepseekcangbu.html 千年古镇仓埠 https://www.cangbu.com